1. 大学教学理念

(1)大学是国之重器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才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便在本科教育。每一个教师都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教师理念

一个中心:学生

四个基本点:师德;教学;科研;管理

(3)国家期望

a)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基础;有仁爱之心

b)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c)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d)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的国之栋梁;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

2. 大学课堂教学

(1) 对思政教师的要求:

a) 教育情怀:政治要强;情怀要深

b) 教学水平:思维要新;视野要广

c) 教师魅力: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2) 如何驾驭课堂?

a) 需要动力:源自于“师爱为魂”的教育情怀

i.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必须坚持“四个回归”:回归梦想;回归初心;回归本分;回归常识

ii. 如何迎接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的挑战?如何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如何振兴本科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提升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

iii. 如何将碎片的知识转化为完整的体系?如何将趣味的阅读提升为理性的学习?如何将经典的概念扩展至前沿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对求知学生充满感情与关爱,感情真挚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充满激情。

b) 需要能力:来自于“学高为师”的教学水平,它是驾驭课堂的能力之本

Ø 教学设计

i. 新教师入职初始需要重视“教学设计”;提升“教学功底”。

ii.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学的基础建设;是将教学目标与内容转化为教学素材和教学活动的方案。

iii. 教学设计需站在学科的高度、跳出课本的局限、针对每节的内容进行教程的设计。

iv. 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安排合理的教程结构;重点明晰的充实内容;难点各异的不同基础;结合专业选择案例;巧妙设置互动问题;操作可行、教程可依

Ø 大学课堂的标准

i. 内容的科学性;拓展的学术性;

ii. 讲述的逻辑性;表达的严谨性;

iii. 教学的规范性;素质的全面性。

c) 需要魅力:来自于“身正为范”的教师人格

身正为范的做人准则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人格魅力,要有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情怀和修养。

3. 青年教师的养成

如何更好地开展本科教学?

Ø 练习教学基本功;养成上课好习惯;提升学生创新力;加强管理有序性;保持教学正能量

Ø 健全教学实践-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Ø 及时完善课程档案

4. 课程建设案例

青藏高原地理课程建设

(1) 课程建设背景

ü 青藏旅游的热潮

ü 21世纪初气候变暖、草地退化等问题受到高度关注

ü 青藏铁路的建设和开通增强了人们对青藏高原的向往

ü 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再次引起科学界高度关注

ü 川藏铁路的建设又让青藏高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 课程建设过程

ü 北京师范大学对口帮扶青海师大的产物

ü 网络时代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

ü 拥有一支熟悉和热爱高原教育事业的教学团队是基本前提

ü 课程教研会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ü 专家团队的支持协助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3) 课程内容建设

ü 课程理念

ü 课程功能结构

ü 课程内容

ü 课程目标

ü 多媒体表达与可视化表达

ü 课程组织和考核

ü 课程实施的效果(课程特色)

(4) 课程思政融入

ü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国情教育;丰富的文化及精神财富

ü 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ü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a) 课程思政的认知:青藏高原的全球价值、国家价值、区域价值

b) 精神源地挖掘

ü 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入

a) 思政资源的课前准备

b) 思政元素的课堂融入:考核中围绕国家需求展开问题,通过问题引导、素材收集、丰富知识、情感认同,逐渐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最终达到课程思政的教书育人目的。

(5) 课程建设的下一步工作

ü 扩大课程的辐射范围

ü 推进开设远程见面课

ü 编写出版配套教材

ü 加强师资队伍优化

ü 挖掘课程思政资源

ü 加大课程资料库建设

ü 推进线上优秀学员实地研学活动

ü 全面融入虚拟教研室的建设

最后的讨论部分,周教授耐心且热情地解答了多位在场教师的疑惑,听者获益良多。

 

本次会议为参与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教育领域最新动态的机会,帮助新老教师更好地理解了教育领域的趋势和机会,同时也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提供了有益的见解。我们期待将这些见解应用于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绩。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