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是青海理工学院首批规划建设学院。2022年7月19日,学院正式揭牌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聘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铁喜教授为首任院长。学院以服务国家和青海省发展战略、办好现代化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秉持“高、精、小、特、新”的总体思路。学院立足高起点,目标高水平,围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气象建设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引培并举打造精干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高原区位优势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开拓办学新局面。
学科专业设置:学院牢牢把握青海省“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显著这一背景,在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中,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特色、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基本格局。学院拥有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大气科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和省内一流学科,设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3个专业,形成鲜明的气象+生态环境专业特色。
师资队伍:学院拥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70(含柔性引进院长1人,学科带头人2人,银龄计划5人,兼职教师8人),行政管理人员和实验员8人,教授12人(含柔性3人,银龄4人,兼职2人),副教授23人(含银龄1人,兼职6人),副教授及以上占比50%。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1人。博士50人(含待入职12人),全职专任教师博士占比66.7%。拥有兼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1人,“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杰出人才2人、领军人才2人、拔尖人才29人,构成了一支学科结构合理、积极进取、创新性强、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学平台:学院围绕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三个专业和全校基础化学四个方面开展教学与相关平台建设。获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化学);建有大气科学教学实验室3个:天气学分析与预报教学实验室、大气科学数值模拟与分析教学实验室、气象台(与气象局共建),基础化学实验室4个: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化学实验室;正在建设环境科学教学实验室5个:环境监测和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置实验室,环境生态工程教学实验室3个:生态监测实验室、环境生态工程实验室、生态模拟及修复实验室。签约实验实习基地7个:西宁市气象局、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西宁市生态环境监测站、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青海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青海金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为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工程实践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学科研究:学院拥有“青海省高原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运行机制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为宗旨,定期举办学术会议,促进实验室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开展学科带头人竞聘,确保实验室研究处于前沿地带,设立开放基金,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设立“开放日”,展示科研成果、传递研究前沿信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5人组成,其中院士4名,国家杰青7人,其他高层次人才4人。研究内容以青藏高原气象与生态环境研究为核心,以厘清高原地区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科学目标,形成了青藏高原精细化气象要素的构建、高原气象分析与模拟,高原气候变化过程、机制与未来评估,高原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等研究方向。近年来在大气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和环境生态工程领域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近五年承担省级以上项目27项,经费1765.73万元,2024年获批“昆仑英才”人才引进科研项目18项,经费3465万元。取得省级成果36项,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
学院定位为一流特色研究型学院,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协同创新的理念,引培并举打造精干的师资队伍,在学院初期集中精力、紧抓学科与专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原区位优势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力争将学院打造成为一个优秀人才辈出、科研水平先进、管理机制创新的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开拓办学新局面。学院真诚地欢迎优秀学者和学子加盟!期待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真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