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学科建设概况

一、发展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出开启气象强国建设的号令,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12月9日,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气象强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围绕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提出需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加强大气科学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拔尖学生培养。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填补我省高等教育的专业学科布局空白,青海理工学院在筹建之初将大气科学作为筹建阶段首批建设的重点学科,也是青藏高原地区首个大气科学学科点。围绕青海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气象强国建设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主线,突出大气科学与生态环境的交叉融合,大气科学于2023年正式获批青海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24年正式获批省级一流学科、高原首个大气科学本科专业。

二、研究方向

牢牢把握“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和“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显著的背景,开展如下三方面的研究:

1. 青藏高原精细化气象要素数据集的构建、高原气象分析与数值模拟

开展复杂下垫面高原气象多要素集成观测,结合数值模式与统计方法,提高数据时空连续性与精确性;开展高原典型天气过程与陆面过程模拟,探索极端气侯事件的发生机制;深入理解高原微气象水、碳、热通量交换与相互作用过程。

2. 高原气候变化过程、机制与未来评估

揭示高原干旱与暴雨等极端事件的特征、变化及其原因,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探究高原气候变化的大气环流、局地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机制;基于CMIP6数据,对未来多情景下的高原气候变化进行情景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适应和减缓对策。

3. 高原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分析气候变化对高原植被的影响;在高原大气污染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领域取得创新性认识;精细刻画气候变化下的氮磷运移变化、土壤与水环境变化;深入理解生态环境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反馈作用。

三、特色优势

学科特色:聚焦青藏高原独特的天气与气候过程,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天气、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应用方向,建立大气科学及其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全链条研究,具有典型交叉学科特色。

学科优势:拥有第一支青藏高原地区高校大气科学教学科研队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兼职),学科带头人3人、全职人员17。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副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12人,获评青海省昆仑英才杰出人才2人,领军人才2人、拔尖11人。拥有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学科平台。

四、标志性成果

围绕本学科研究方向,在青藏高原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高精度区域气候模拟方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方面取得突破进展。相关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Journal of Climate》、《Atmospheric Research》等国际高影响学术期刊,近五年发表各类论文超100篇。

五、发展规划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青海省气象高质量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战略需求,对标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标体系,集中优质办学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高水平建设紧扣青藏高原快速气候变化的现状和青海省生态高地建设的时代需求,建设高原第一个大气科学学科,重点打造高原生态环境科学学科群突出气象+生态学科特色构建学科专业新结构,推进学科交叉新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搭建科研服务新平台,建立产教融合新机制。为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