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世界气象组织“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的主题号召,2025年3月21日,由青海省气象局、青海理工学院及青海省气象学会联合主办,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及青海省气象学会秘书处承办的世界气象日科普进校园活动在青海理工学院正式举行。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午时分,趣味游戏活动在博雅广场、明智广场、修远楼及气象台等多个站点同步展开。同学们通过互动游戏,不仅加深了对气象知识的理解,还激发了探索气象科学的热情。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下午,“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筑牢生命安全防线”主题科普讲座在修远楼报告厅举行。青海省气象局专家团、青海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及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兴权、大气科学系主任汪生珍等嘉宾出席。青海省气候中心刘义花研究员以《青海气象灾害特征及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为题,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的影响。她指出,青海省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危害重”的特点,并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了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重要性。青海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谢天蓉高级工程师在《气象部门递进式服务及预警发布情况概述》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流程和递进式服务的内容。她以冰雹天气为例,展示了从预警发布到应急响应的全过程,强调递进式服务对提升公众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作用。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史飞飞主任以《“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我们重任在肩》为题,呼吁关注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他指出,青海省正在推进预警系统的智能化建设,未来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预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朱生翠老师在《关注气候变化,了解温室气体与“双碳”行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她通过提问引导同学们思考日常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强调“双碳”行动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青海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李玉娇副主任在《天气雷达:捕捉复杂天气的“利器”》报告中,生动讲解了天气雷达在气象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天气雷达如同科学的“千里眼”,能够实时捕捉大气变化,为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本次世界气象日科普进校园活动,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气象知识的盛宴,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气象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专家们的讲解将复杂的气象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激发了同学们对大气科学的浓厚兴趣。通过此次活动,青海理工学院的师生不仅了解了气象预警、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监测及天气雷达观测等前沿科技,更意识到气象工作对保障生命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气象是自然的语言,解读它,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地球和谐共处。让我们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筑牢生命安全防线,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