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院教师曹帮军老师《基于多尺度耦合的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研究及其大涡模拟应用》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经费30万元,标志着我院在大气科学领域科研工作再获国家级平台认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是基金体系中聚焦特定区域科研需求的核心类别,旨在支持地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助力区域科研创新与人才建设,战略意义显著。该项目申报需结合区域特色与学科优势,评审涵盖多维度,竞争激烈。此次曹帮军老师项目获批,是对其科研能力与项目创新性的肯定,也为学院大气科学领域突破、成果转化奠定基础,对学院科研发展与学科影响力提升意义重大。

图1“基于多尺度耦合的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研究及其大涡模拟应用”技术路线图
曹帮军老师主持的《基于多尺度耦合的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研究及其大涡模拟应用》项目将聚焦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非均匀下垫面湍流通量模拟存在的尺度差异与参数化误差,提出“多尺度耦合”创新方案,融合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与三维湍动能闭合方法,构建LES与RANS模型的双向耦合接口。研究将结合高分辨率数值模拟与多源观测,解析绿洲下垫面湍流通量的空间分异机制,预期为改进边界层参数化、提升数值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能力提供新思路与科学支撑。
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申报与培育工作,始终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组织项目申报辅导会、邀请领域专家开展指导等举措,为教师提供从选题规划、方案撰写到申报提交的全流程科研服务,持续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强化科研项目培育力度,引导教师聚焦学科前沿与需求,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项目申报质量,力争在更多国家级科研平台取得新突破,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与地方科技创新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