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 2025 年全国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号召,7月22日至26日,青海理工学院“江源气象生态哨兵”实践团深入青海湖流域,开展气象灾害科普实践活动。11名大气科学专业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为高原牧民筑起坚实的 “气象安全防线”。
实践团紧扣2025 年世界气象日“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 主题,依托西宁市气象局编制的《气象灾害明白卡》,融合专业课程中气象灾害预警理论知识,针对青海湖流域暴雨、雪灾、旱灾、雷暴等灾害多发的气候特点,采用藏汉双语形式,重点宣讲 “暴雨预警信号识别”“雪灾前牲畜转场时机判断”等实用内容。同时,将课本中晦涩的 “气象要素变化规律”,转化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看云识天气”口诀,便于牧民记忆与应用。

在海拔 3200 米的高原牧区,实践团成员化身为“移动气象课堂”的专业讲师,走进牧民的帐篷,巧妙借用牧民熟悉的 “帐篷炊烟走向” 等生活场景,深入浅出地讲解风向与降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配套发放图文并茂的灾害预警信号图解手册,方便牧民随时查阅学习,用牧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科学知识送到身边。
此次科普活动成效显著,共举办3场专题宣讲,覆盖60余名牧区群众,累计发放气象灾害预警明白卡手册100余份。牧民才让感慨道:“这些大学生讲得比收音机里还明白,以后看云就能知道啥时候该把羊群赶回家了!”活动期间,团队还收集到12条牧民反馈的“局部小气候特征”信息,这些宝贵的民间观察信息,将为完善高原地区气象预警模型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本次科普宣讲活动,不仅让气象灾害预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让专业知识实现向社会服务能力的转化,有效提升了牧民对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真正实现了“气象为民、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正如队员马致远所言:“站在草原上为牧民讲解预警知识的那一刻,课本中‘气象服务社会’的理念终于有了真实可感的模样。”